7月4日,沪深两市大盘呈现冲高回落态势,银行股全面领涨。这一现象究竟是行情见顶的警钟,还是新一轮上涨的冲锋号?接下来,我们结合市场关键信息与运行逻辑展开深入讨论,相信无论是持仓的投资者,还是场外观望的朋友,都能从中获得启发。
从指数表现来看,上证指数收盘创下2025年以来新高,盘中深成指、创业板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也均触及2025年4月初以来三个月内的高点,表明市场大盘指数处于阶段性高位。
当日,上证、深成、沪深300和创业板指数普遍冲高回落。上证指数收盘上涨0.34%,盘中涨幅一度超过1%;沪深300指数和创业板指数盘中最高涨幅均超1%,但创业板指收盘翻绿,沪深300指数收盘涨幅约0.5%,涨幅明显回落;深成指盘中涨幅一度达0.6-0.7%,最终收盘下跌。
市场板块方面,银行股表现尤为突出,国有大型银行、股份制银行、城商行、农商行普遍大幅上涨,在市场中显著领涨,多只银行股股价创下历史新高。
具体涨幅数据显示,股份制银行全天上涨2.22%,在124个行业涨幅中位列第二;城商行上涨1.66%,位居第四;国有大银行上涨1.51%,排名第五;农商行上涨1.18%,排在第七位。在前7位的涨幅排行榜中,银行板块占据4席。此外,保险板块同样大幅上涨1.12%,位列第八。
回顾市场规律,自2024年9月以来,每当出现大盘高位冲高回落且银行股大幅上涨的情况,市场往往即将触顶回落,甚至有观点认为银行股上涨是掩护主力出逃。但此次行情是否依旧如此,需要从更多维度分析判断。
从成交量来看,沪深两市当日合计成交14200多亿,较前一日增加1200多亿。这一成交量既未低至市场触顶回落时常见的12000亿左右,也未出现明显大幅放量至17000-18000亿甚至更高水平。
通常情况下,成交量大幅放量且指数冲高回落,才是市场顶部的信号,而当前成交量表现相对健康,未释放出明显的触顶信号。
主力资金流向数据显示,当日资金净流出约310-320亿。相较于14000多亿的成交总额,这一净流出规模并不足以支撑“拉抬银行股掩护主力出逃”的观点,主力资金并未出现大幅出逃情况。
再看行业表现,以往银行股拉抬时,高科技公司常伴随大幅下跌,但在7月4日,除银行股上涨外,游戏、电子元器件、通讯服务等高科技行业也明显上涨。
主力资金流向统计显示,在124个行业中,主力资金净流入前6的行业里,有5个属于高科技领域,软件开发、IT服务和游戏主力资金净流入均超10亿,全市场仅有的3个主力资金净流入超10亿的行业也均为高科技行业。通信服务净流入7.53亿,排在第四位,银行股虽获主力资金净流入,但排名在第五位之后。这表明当日市场多空分化,部分担心市场调整的避险资金、谨慎资金买入以银行为代表的防守型资产,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持续买入高科技资产。
从估值角度分析,截至7月4日收盘,以5年周期来看,上证指数处于近5年约87%的估值百分位,意味着在缺乏重大利好政策支撑的情况下,以上证指数为代表的传统行业估值已不便宜,上涨空间有限;沪深300指数处于70%的估值百分位,仍有一定上涨空间,未出现明显泡沫;以创业板为代表的高科技指数,处于近5年32%的估值百分位,仍处于较低水平。
从点位来看,尽管上证指数创下2025年以来新高,但创业板指和深成指距离2025年高位仍有5%左右的空间。此外,当前外部环境也未出现重大利空信息。
综合以上分析,市场大概率仍将在投资者的怀疑声中继续上涨。不过,投资者需警惕市场出现超预期的重大利空“黑天鹅”事件,一旦发生,市场情绪可能急转直下,引发主力资金大幅出逃,进而带来调整压力。
免责声明:以上任何内容均来源于市场公开信息,仅供您参考与学习观摩,该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产品的购买、抛售或持有的建议,不作为您做出可投资的依据,您应自主投资决策,自行承担资风险与损失。投资有风险,入市需谨慎。
配资公司行情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